马歇尔计划 马歇尔官网

导读我们对欧洲复兴最为深切的关注就是,欧洲的复兴对于维持那种美国的生活方式扎根于其中的文明至关重要......如果欧洲不能复兴,那么欧洲国家的人民就可能落入绝望哲学之中。——杜鲁门,1947年应对危机马

我们对欧洲复兴最为深切的关注就是,欧洲的复兴对于维持那种美国的生活方式扎根于其中的文明至关重要......如果欧洲不能复兴,那么欧洲国家的人民就可能落入绝望哲学之中。

——杜鲁门,1947年

应对危机:马歇尔计划诞生的现实需求

要想弄清楚“马歇尔计划”成功的原因,我们首先要梳理该计划诞生的现实需求。

“马歇尔计划”的诞生有赖于两个层面的现实需要:首先是战略层面。早在二战尚未结束之时,美国的政策制定者们就已经意识到苏联将在战后崛起为欧亚大陆的主导性力量。在尚不明确苏联战后意图的情况下,寻找到一条与之打交道的有效方法就成了美国的当务之急。罗斯福总统病逝之后,仓促组建的杜鲁门政府最开始希望依托国内政治经验,通过“有取有求”的利益交换方式将苏联的外交政策引导到美国的战后规划上来。但是罗斯福时期的雅尔塔会议以及杜鲁门参加的波茨坦会议的经验教训已经证明,这种衍生自美国国内政治经验的方式无法奏效。杜鲁门政府必须向更为广泛的政策分析者们寻求破解之道。

乔治·凯南著名的“长电报”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脱颖而出的。其论点的核心,即“苏联行为的根源不是来自于对外界形势的客观分析,而是由其国内需要决定的”这一论断彻底改变了美国政策制定者们对苏联的认知。在此基础上,杜鲁门政府得出了进一步的推论:

1、不会再努力去隐瞒与苏联人的分歧;

2、不会对苏联做出新的让步;

3、美国将重建军事力量,并积极考虑盟国的需要;

4、与苏联的谈判将继续,但只是为了展示美国的立场或揭露苏联的意图。

与此同时,原本被美国视为维持西方在地中海和中东地区力量存在的关键伙伴英国,其国内惨淡的经济状况已经无法维持其对希腊和土耳其的亲西方力量的支持,请求美国予以援助。杜鲁门政府在上述思想的支撑下,欣然接过了大英帝国的“接力棒”。杜鲁门总统在1947年3月12日宣布“美国的政策,必须是支持正在抵抗武装起来的少数派或外来压力之征服企图的自由人民”。被后世称为“杜鲁门主义”的新战略应运而生。

但是,“杜鲁门主义”很快遭到了质疑与反对。美国国会共和党议员公开质询杜鲁门政府:杜鲁门主义是只适用于希腊和土耳其的有限需要,还是打算将这一原则应用到世界的其他地区中?这一质疑的逻辑在于,相当部分的美国人虽然承认战后美国力量的首屈一指,但是即使这样美国也没有足够的资源应对全世界的所有冲突。与此同时,共和党所代表的的大部分美国民众也不希望美国在战后继续承担国外义务,他们希望“让孩子们回家”。所以,从战略层面上说,杜鲁门政府必须在其全球战略中,寻找到最优先事项,说服国人,以使美国的有限资源得到合理的利用。

第二是经济层面。事实上,从1945年到马歇尔计划得以实施之前,美国一直在给予欧洲经济援助。但是,传统的贷款和补贴很快就失去了效果。1947年,欧洲经济再次陷入衰退之中。因此,制定一个欧洲层面的整体复兴计划(即欧洲复兴计划,也即马歇尔计划)势在必行。


时任美国总统杜鲁门


冲破阻力:欧洲复兴计划的实施

上述两个层面的现实需求对于美国来说其实就是“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美国对苏强硬的新思路有赖于西欧国家维持抵制苏联影响力扩张的能力。但是,西欧国家每况愈下的经济状况成为苏联影响力扩张的“沃土”。在当时的情况下,苏联有两条影响力扩张的渠道:第一是鼓励意大利和法国的亲苏力量通过合法选举的方式夺取权力;二是通过获得苏联对德国的西方占领区的话语权的方式。因此,杜鲁门政府准确的将“复兴欧洲”作为美国国际安全战略的最优先目标。

但是,看似理所当然的欧洲复兴计划在实施的初期却面临着巨大阻力。来自苏联的反对自不必说,但最令美国头疼的反对却来自盟国法国。法国反对“欧洲复兴计划”主要是两个方面的考量:第一,战后法国也制定了雄心勃勃的工业发展计划。但是这一计划的基础是建立在扩大德国煤炭对法国的供应上。因此,法国强烈要求提高其对德国工业区和产煤区的话语权,甚至提出肢解德国的计划。第二,两次世界大战的惨痛经历已经成为法国人心中巨大的伤痛,他们非常担心德国会借欧洲复兴计划的东风重新崛起,将来再次威胁到法国的安全。由此可见,法国的核心关切就是美国如何对待德国。

“如何对待德国”恰恰也是马歇尔计划成功与否的关键。美国的考量同样是两个层面:首先,德国的煤炭和工业品是重建欧洲经济的关键所在。其次,维持美国在欧洲大陆战略存在的关键就是防止苏联控制德国西部的工业核心区。因此,复兴欧洲就必须重建德国。

法国的担忧不无道理,不过突破这一阻力的第一人不是美国人,而是英国外交大臣欧内斯特·贝文。贝文提出建议,组建西欧联盟,并敦促美国向西欧联盟做出安全承诺,从而解决法国人的担心。值得一提的是,这一路线在经过多次讨论和修改之后,最终形成了“北约”。


北约的成立离不开英国的坚持


安全战略:马歇尔计划的立足点

“马歇尔计划”虽然是一个经济援助计划,但是它的根本立足点不在经济,而在于战略。这也是马歇尔计划被后世认为是改变大局的“伟大战略”的原因。

正如文章开头引言中杜鲁门总统所说的,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核心目的是为了保卫美国的生活方式。从大历史跨度的角度来看,保卫美国的生活方式始终是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核心目标,并非杜鲁门政府的原创。不要忘记,最早移民北美大陆的人们就是为了躲避欧洲存在的迫害。19世纪初美国奉行的“门罗主义”和“孤立主义”本身也是为了防止欧洲列强向西半球扩张,从而将欧洲的思想强加于美国。

但是,随着远洋交通技术的发展,传统的地理保护已经不再奏效。“门罗主义”实际上的保护者大英帝国也日薄西山。美国惊讶而又理所当然的发现,战后的美国直接暴露在东半球面前。而当时最有可能成为东半球主导者的国家就是苏联。因此,美国要保护自身安全就必须进一步扩大战略纵深,最直接的手段就是维持其在西欧、日本和中东地区的战略存在。

一个战略的成功,不仅需要明确自身的需要,还需要明确对方威胁的方式。诚然,时至今日,仍然有学者认为美国对苏联的“遏制”是一种反应过度。但毫无疑问的是,美国的政策制定者们准确的判断出苏联对美国的威胁不是军事威胁,而是政治威胁。美国的情报工作虽然漏洞百出,但是他们准确的分析出斯大林出于国内统治的需要,不会冒险向西方发动进攻。1948年的捷克危机和第一次柏林危机足以证明,影响力的扩张才是苏联破解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方式。

“马歇尔计划”的成功就在于此。通过重建欧洲经济体系、推动欧洲政治经济一体化,并且将德国西部纳入整体战略之中。成功的恢复了西欧国家的信心,打击了西欧国家内部的亲苏联力量,同时将德国(西德)引导到美国的轨道上来,从而阻止了苏德联盟和德国重新走向复仇的梦魇。


马歇尔计划宣传画之一


战略阳谋:马歇尔计划成功的原因

不知道从何时起,“阳谋”这个词开始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很快就成为读者们津津乐道的话题。如果将“阳谋”定义为与“阴谋”相对的谋划的话,那么马歇尔计划就是“阳谋”的典型。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以下几点原因:首先,马歇尔计划的实施从来都没有脱离战后的美国国家安全战略这个大框架。正如上文论述的那样,马歇尔计划即是应对欧洲经济衰退的应急战略,更是冷战初期美国大战略体系下的关键组成部分。其次,马歇尔计划是“目的-手段”相匹配的完美体现。战略成功离不开有效地实施。在马歇尔计划提出之前,美国国内就已经担心目的的扩大会消耗美国有限的资源。因此,马歇尔计划的提出是美国对自身有限资源的合理评估之下的产物。从另一个层面来看,该计划也是美国通过经济手段实施的“扬长避短”的有效战略。

将马歇尔计划视为“阳谋”的代表,还在于它的公开性。该战略的提出并没有将东欧国家排除在外,在早期对欧洲复兴计划的讨论中,是允许苏联参与的。这是它有别于“阴谋”的关键。但是马歇尔计划也存在一个“陷阱”。正是由于它的公开性,苏联非常担心东欧国家也加入其中,从而脱离苏联的控制。捷克危机和第一次柏林危机就是苏联对该计划的回应。虽然斯大林成功的控制住了东欧国家的离心倾向,但是也严重损害了苏联塑造的国际形象。苏联阵营的第一道裂痕出现了。

行文至此,我们已经分析了马歇尔计划成功的原因。不过,对该计划的分析给笔者带来最大的收获在于它为我们展现了一种有趣的视角:将战略视为多组相互作用的力——需求与阻力、目的与手段、应急与长远——每一组力都会形成一个均衡点,关键是如何将这些不同的均衡点引导到一起形成最终的合力。对“马歇尔计划”的解读可以为我们提供这个问题的答案。

免责声明:本文章由会员“丁阳林”发布如果文章侵权,请联系我们处理,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