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师范大学 2024研究生招生简章

导读湖南师范大学  湖南师范大学座落在岳麓山下,占地1100余亩,分南北两院。北院位于长沙市河西二里半为校本部,设文、理各系。南院位于长沙市河西左家垅,设艺术学院和体育系。  湖南师范大学始建于民国27年

湖南师范大学

  湖南师范大学座落在岳麓山下,占地1100余亩,分南北两院。北院位于长沙市河西二里半为校本部,设文、理各系。南院位于长沙市河西左家垅,设艺术学院和体育系。

  湖南师范大学始建于民国27年(1938)10月,当时名为国立师范学院,校址设在湖南省安化县蓝田镇,是中国最早独立设置的高等师范院校之一。第一任院长为著名教育家廖世承。创办初期设立国文、英语、史地、数学、理化、公民训育和教育等7个系,民国34年增设博物系。学院广纳名师,先后荟集一批全国知名学者,其中有:孟宪承、皮名举、郭一岭、王越、钱基博、钟泰、马宗霍、骆鸿凯、高觉敷、储安平、刘佛年、钱钟书、汪梧封、陈传璋、王兆澄、李达等,学院也因此而闻名遐迩。

  民国33年夏,日军战火逼近安化,学院被迫迁往湘西溆浦陈家瑙。民国35年夏又迁往著名的风景胜地南岳山白龙潭。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立师范学院于1949年底迁往长沙并入湖南大学。

  1953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时,湖南师范学院则以原国立师范学院为基础,调入南昌大学和平原师范学院部分系科组建而成。当时设教育系,中国语言文学系、历史系、数学系、物理系、化学、生物系等7个系和中国语言文学、历史、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6个专修科。在校学生1424人,教职工402人,其中教师122人(教授32人、副教授19人、讲师34人、助教37人),行政人员111人,工勤人员169人。校舍建筑面积5119平方米,图书资料23.1万册。1956年增设俄语专修科,开办高师函授和夜大学。同年7月创办《湖南师院学报》。1957年以后增设地理系,外语系、政治系。1961年9月湖南体育学院、湖南艺术学院并入,分别成立体育系和艺术系。至1965年共设10个系12个专业,在校学生4000人,教职工1400余人。1966年起因“文化大革命”,学院停止招生4年,同时停办高师函授和夜大学。1970年恢复招生。1979年,有中国古代文学、汉语史、中国近现代史、中共党史、动物学等5个专业获国家首批硕士学位授予权,并开始招收3年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1981年恢复夜大学。1983年增设干部专修科,物理系实验技术专修科、艺术系音乐专修科、美术专修科,恢复高师函授教育。1984年9月12日经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湖南师范学院改名为湖南师范大学。

  为了适应教育事业和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湖南师范大学的办学规模不断扩展,办学条件不断改善。1991年,学校下设两个学院(职业技术学院和艺术学院),13个系16个本科专业即教育系(学校教育专业、学前教育专业、心理学专业)、政治系(思想品德和政治教育专业)、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历史系(历史教育专业)、地理系(地理教育专业)、生物系(生物教育专业)、数学系(数学教育专业)、物理系(物理教育专业)、化学系(化学教育专业)、体育系(体育教育专业)、音乐系(音乐教育专业)、美术系(美术教育专业)、外语系(英国语言文学专业、俄罗斯语言文学专业)。其中22个学科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中国近现代史学科有博士学位授予权,中共党史学科有权招收博士生。全校教职工2435人,其中专任教师904人,正教授37人,副教授212人,讲师401人,教员1人,助教253人。在校全日制本专科生6536人,研究生197人,函授、夜大生3281人,进修、培训生1600余人,已形成以本科教育为主体,积极发展硕士、博士生教育,重视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在职人员继续教育等多种形式、多种规格、多种层次的办学格局。近几年来,学校兴建图书馆、实验大楼、体育馆、美术大楼、生物大楼、外语大楼等现代化建筑群,校舍建筑总面积达28.8597万平米。学校固定资产9522.29万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2042.8万元。有实验室69个,实验用房22509平米。图书馆藏书150万册,中外期刊1500余种。还主办《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古汉语研究》、《中国文学研究》、《现代教育研究》、《科技译丛》等多种学术刊物,在国内外公开发行;1989年建立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为教学和科研服务的基础设施和必要设备已基本成龙配套。

  湖南师范大学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在教学改革中,提出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4大要求:“全面充分的教育功能,坚实牢固的基础知识,系统连贯的职业训练,面向未来的弹性结构。”从课程的整体优化入手,全面修订了教学计划,进一步改革了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为适应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学校调整和增设部分学科专业,在专业结构上形成文理交叉、理工结合、种类齐全、相互渗透的特点。1990年国家教委、高教出版社联合组织编写的高等师范100部全国统编教材中,由湖南师范大学教师担任主编或副主编的就有4部。学校开出课程近千门,注重政治理论课、思想品德课的重要地位;保证各专业6~8门主干课和大学语文、大学英语、计算机3门工具课的教学;加强职业道德教育,职业能力的训练贯穿于4学年的始终;发挥多学科、多门类的优势,扩大选修课的内容。为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学校设立教学优秀奖、未来教育家奖等,实施系统的教学评估制、校内督导制、校级水平考试制;加强实践教学,建立首批教育实习基地30个,学校的附属中学实行整体教学改革实验,处于全省领先地位。由于指导思想明确,措施得力,学校的教学质量稳步上升,先后有2项成果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8项成果获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奖。

  建校以来已为国家培养和输送全日制毕业生39606人(其中本科生34771人,专科生4442人,研究生393人),函授毕业生4933人,夜大毕业生2777人,还培养外国留学生140人。学生毕业后,大部分成为湖南省各级各类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骨干。

  湖南师范大学现有3个研究所(湖南省生物研究所、教育心理研究所、文史研究所),7个研究中心(微机教育研究中心、科学哲学研究中心、计算机应用科学研究中心、学科教学论研究中心、湖湘文化研究中心、赋学研究中心、诗话学研究中心),33个研究室(古汉语研究室、古籍整理研究室、中外关系研究室、中国古代史研究室、中国近现代史研究室、古代文学研究室、熊希龄研究室、美学研究室、教育学研究室、心理学研究室、湖南方言研究室、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室、科学社会主义研究室、中共党史研究室、伦理学研究室、俄罗斯语言研究室、英语翻译研究室、语文教学法研究室、电子研究室、激光研究室、发光材料研究室、催化研究室、偏微分方程研究室、理论物理研究室、运动生理研究室、微生物发酵与食品工程研究室、细胞与遗传工程研究室、鱼类及水生经济动物生殖生理研究室、经济动物研究室、作物生理与激光辐射生物学研究室、蛋白质化学研究室、应用真菌研究室、计算机研究室),11个省级重点学科(中国近现代史、中共党史、中国古代文学、古代汉语、英国语言文学、科学社会主义、鱼类发育生物学、植物学、有机化学、激光、运动生理学)。建校以来,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湖南师范大学的科学研究取得可喜的成果。从1953年到1991年在全国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8897篇,出版专著、译著、教材1131本。著名语言文字学家、历史学家、原中国科学院社会科学学部委员、苏联科学院通讯院士、湖南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杨树达先生的《积微居小学述林》、《积微居甲文说卜辞琐记》、《词诠》、《汉文文言修辞学》、《论语疏证》、《汉书窥管》等著作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尤其是近5年以来,全校教师和科研人员正式出版的著作一直持续稳定增加,正式发表的论文在700篇以上。1978年以来,先后有106项(不合社会科学)科研成果获国家级和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其中《稻田蜘蛛利用研究》、《鲫鲤杂交研究》等4项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三等奖,《鱼类及水生经济动物生殖生理研究》、《物理抗生育的研究》等2项成果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二等奖。目前承担的国家级科研课题40余项,省级重点科研项目100余项。《湖南师范大学学报》论文的文摘率在全国高校中居前列,被收入国际最有影响的ULRICH国际期刊名录。中国近现代史研究,中共党史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学科中的赋史研究、诗话学研究,中国现代文学学科中的沈从文、郭沫若研究,伦理学学科中的人口道德、生态伦理研究,世界近代史学科中的中亚近代史研究,发育生物学学科中的鱼类发育研究,生物化学学科中的蛋白质多肽的结构与功能研究,植物学学科中杂交水稻的基础研究、真菌研究,动物学学科中的蜘蛛分类研究,学科教学中的中学语文教育学研究均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并有多项科研成果填补国内相应学科的空白。全校有8名教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科研成果的推广和开发,近年来也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如刘筠教授主持研究的甲鱼、牛蛙开发后,产值1亿多元,鲫鲤杂交在全国10多个省市、80多个县推广到100多万亩水面,创产值6000多万元;张志光教授的真菌技术推广到全国40多个单位;无毒保鲜剂山梨酸钾盐等研究成果在珠海开发成功。

  改革开放以来,湖南师范大学在国内国际的学术交往也日益活跃,已与美国、俄罗斯、泰国等10多个国家的大学建立友好联系,先后聘请100余名外籍专家来校任教或讲学,派遣出国留学生115人。

  半个多世纪的风雨洗礼,湖南师范大学已形成“勤勉严谨,求实创新,献身教育,团结奋进”的优良校风。

免责声明:本文章由会员“金熙”发布如果文章侵权,请联系我们处理,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