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犬相闻的意思 鸡犬相闻造句四年级

导读昨天写了一篇文章,说到了一个成语,叫鸡犬相闻!我将这个词意解释为乡村内部富裕和谐,底下几个读者不乐意了,觉得我是在胡说八道。那么今天,我们就来仔细说说这个成语的来世今生。鸡犬相闻最早出现“鸡犬相闻”

昨天写了一篇文章,说到了一个成语,叫:鸡犬相闻!我将这个词意解释为乡村内部富裕和谐,底下几个读者不乐意了,觉得我是在胡说八道。那么今天,我们就来仔细说说这个成语的来世今生。

鸡犬相闻

最早出现“鸡犬相闻”的典籍是《老子》第八十章:“使有什佰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这些话什么意思大家都知道,是老子心中的天下和谐的景象,即小国寡民——两个国家竟然可以听到鸡犬之声,说明两个国家距离非常近。但我们都知道周王朝只分封了72个诸侯,72个诸侯虽然数量不少,但平分天下后,也是不可能做到国与国鸡犬相闻的,

西周文物

所以老子记叙的是早于西周的方国时代的情景——当时整个华夏大地上有几千个方国,有些小的方国和我们现在一个自然村的大小一致(可能就一千多人,两百户),那就确实有可能出现鸡犬相闻的情况了!不过这些要义在今天的行文中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在《老子》这篇典籍之中,“鸡犬相闻”指的是国家与国家的关系!

小方国连这样的规模都很难达到

说完这些,我们再简单谈谈中国古代农业。无论是方国时期,还是商周时期,主要的农田都是围绕城郭开辟的,这主要是由于生产工具落后的限制,包括再往后形成的自然村落,也基本都是居民点在内,农田在外,而这种情况造就了另外一个现实,就是鸡犬相闻已经不可能以老子想象的方式出现了。这里我们以狗类中吠声比较强烈的马犬为例,其吠叫声的强度可以高达90分贝,但物理现实却是:100分贝的声源即使在无障碍的空间里也很难传播200米的距离!大家比较好理解的情况就是:往往同住在一个小区,有的居民总是投诉犬类夜间吠叫扰民,而有些居民却什么都听不到!

犬吠

所以,在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我们再见到“鸡犬相闻”四个字的时候,已经完全不是先前的感觉了: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此处的“鸡犬相闻”描述的不再是国与国之间距离的词汇,而是村庄内和睦富足的写照,是陶渊明梦想中的理想世界。

桃花源记

至于为什么说“鸡犬相闻”是农村和睦的写照,我上一篇也写得很明白了,因为狗处于农村食物分配的最底层,高低顺序依次是人、牛、羊、猪、家禽、狗,所以狗能够存活,说明这个村庄的食物生产是富足的!我这里再次重申一遍,狗在农村的地位确实非常低,不是我恶意编排,不满此处的爱狗人士可以自己去农村看看!

农村的狗

最后我们再谈谈现实中确实可能出现的另外一种“鸡犬相闻”:紧挨着的两个村!

我第一次知道村和村相连是在北京游玩的时候去过一个叫杨户屯村的地方,而我之所以记得那么清楚的原因,在于这个杨户屯村边上就是另外一个杨户屯村。这里我没有绕口令——北京的杨户屯村与河北的杨户屯村之间连一个界牌没有,我不小心多走了两步就跨省了!

杨户屯村

这个杨户屯村绝对是中国农村历史发展的一面镜子!中国北方的自然村大多是一个家族的落脚点,所以很多都以姓作为村子的名字:张庄、李庄一抓一大把!所以不难想象,这个杨户屯村最早就是杨姓人家的聚集地。大约清末的时候,有一户人家的远亲逃荒到这里,这个人自然也姓杨。村里出于善意收留了他,却为了明示本地与外来的区别,让他在紧贴着村子的村外造房生存,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个新村落,最后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两个杨户屯村紧密相连的情况!

杨户屯村

这样的事情还真的不少,我有一次去青海,也是这种情况,两个村中间就隔着一堵齐腰的矮墙,村西头是原住民,村东头据说是抗战期间从河南逃难过来的!只不过他们虽然分开,在行政上属于一个行政村,而且村名也不一样,一个叫某东村,一个叫某西村。像这种两村相连的情况,“鸡犬相闻”就太简单了,所以有读者说现实社会还是可以保留最早鸡犬相闻的原意,我确实也不能反驳,即使比较少,终归还是有!但是陶渊明关于“鸡犬相闻”的用法,我在形容农村情况的时候用了,你们也不能说我错了!

鸡犬相闻

中国的每一个成语,多多少少都和最初的本意有了一些差别,这是与时俱进的结果,是中文本身具备的一种进步能力!我一直觉得中文是世界上最美的文字,不仅在于可以用几个字就表达出自己的情感,更在于其背后深刻的历史内涵,区区一个成语,不同的意境,不同的用法,产生不同的情感体验,这是中文最让我拜服的地方,而类似于今天这样的文字讨论,我从内心是很向往的,当然,我也希望大家的留言评论是用做学问的方式去研讨,若意见不合就恶语相向……我实在也是没有办法……

一家之言,难以概全,抛砖引玉而已,希望大家多多留言讨论!本文插图来自于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果因为版权问题需要删除原图,请第一时间通过私信联系本人,我也将尽力配合一切维护原作者版权的行动!

免责声明:本文章由会员“马阳远”发布如果文章侵权,请联系我们处理,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