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南水北为阳 山南水北为阳出自周易

导读在我国古代, “山南水北”被称为“阳”,“山北水南”则为“阴”。因此,一些有悠久历史以方位命名的城市名字里有“阴、阳”两字的很常见,比如洛阳、济阳、江阴、淮阴、汉阳、汉阴、华阴、山阳等等,不胜枚举。但

在我国古代, “山南水北”被称为“阳”,“山北水南”则为“阴”。因此,一些有悠久历史以方位命名的城市名字里有“阴、阳”两字的很常见,比如洛阳、济阳、江阴、淮阴、汉阳、汉阴、华阴、山阳等等,不胜枚举。

但在河南省洛阳市有个县却完全和这个规则不“匹配”,这就是宜阳县。宜阳县城虽然现在看起来像是跨洛河两岸,但是它的中心城区却一直是在南岸,并且位于锦屏山北侧。如果按文章开始的原则来命名,因为它处于“山北水南”不应该叫“阳”而是“阴”才对,并且这个水也不是被称为“宜”的呀,而是“洛”河。

现代卫星图较乱,1970年的卫星图上可清晰看到宜阳县城在山北水南

为什么在山北水南称为阳,“宜”水又是哪?

在网络上有个当地的民间传说故事,大意是有个皇帝来洛河上游玩,当走到宜阳这一带的时候,发现景色优美,就想建个城池。但是地方官员选择了锦屏山北、洛河以南建起城来。建好后,地方的官员请皇帝定县名,皇上看了方位图发现他们把位置弄错了,认为这里属“阴”,不宜建城。因此掂起朱笔写了“宜阳”二字,意思是适宜向阳之地。本来是想训斥地方官,但是地方官不懂啊,反认为这是皇上的钦定,急忙磕头谢恩。于是自古“君无戏言”,从此,这里就称为了宜阳县。

这当然是当地群众的一种美丽的、感觉较为合理的想象罢了,真正的原因则是被称为“宜阳”的地方在一开始并不在这里。

宜阳,顾名思义,是在宜水之阳。今天宜阳县有个韩城镇,在韩城镇流淌而过的一条河流汇入了洛河,这条河流在古代被称为“宜水”。在宜水的北边建造的城市当然就叫做“宜阳”了。

韩城镇以及穿城而过的韩城河,右上角为韩国都城遗址

宜阳县在我国是属于最早一批建县的地方,在春秋时期开始出现郡县制的雏形,国君开始在一些地方不再分封宗室,而由大臣进行管理。“三家分晋”意味着战国时代的开端,那时宜阳正是属于“三家”之一的韩国,韩国最初的都城平阳因为地处秦、赵、魏三个强国包围之中,战略态势不容乐观。于是韩国国君将都城迁到了宜水的北边,建起了城池,就是“宜阳”,今天韩国所建的宜阳城遗址被称为韩城,宜水也改名为韩城河。但是宜阳之名自此却出现并保留了下来。

韩国迁都图

韩国国都在迁往阳翟之后,就改为宜阳县。一直到近千年之后的南北朝时期北魏,宜阳设为宜阳郡。北魏分为东魏、西魏后,宜阳属东魏,天平四年(537年)置宜阳郡,辖宜阳、南渑池、金门三县。另设甘棠县,注意这个甘棠县,位置就在今天的宜阳县城东部的河下村。这个时候,宜阳县是和甘棠县并存的,今天的宜阳县城还是甘棠县治所。

隋代开皇初,宜阳郡废仅留宜阳县。仁寿四年(604年),改甘棠县为寿安县。

义宁元年(617年),将寿安县治所迁移到一河之隔的九曲。义宁二年(618年)又复置宜阳郡,领宜阳等三县。这个时期宜阳县和寿安县并存,寿安县治所则移到与甘棠县一河之隔之地。唐朝贞观七年(633年)寿安县治所再次迁回原址。

唐朝时的福昌和寿安

宋朝熙宁五年,将宜阳县撤销并入寿安县,在元祐元年复置宜阳县后又改为福昌县,元代将福昌、寿安合并,再称宜阳县,治所即在今天的宜阳县城。至此,宜阳县城就完成了从韩城到今天宜阳县城位置的转变。

元代的宜阳,县城已在今天的“山北水南”的位置上了

从整个宜阳一带行政区域设置、调整的过程来看,宜阳之名已经摆脱了过去的单纯“宜水之阳”的概念,成为了一个大的行政区域名字,而宜阳县城则是因为管理着宜阳县才用上了“宜阳”之名,和“山南水北”原则自然也就不相符了。

您了解的情况是这样吗?您还知道有哪与“山南水北”为阳不相符的地方?欢迎在文章底部讨论。

免责声明:本文章由会员“李俊”发布如果文章侵权,请联系我们处理,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