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读后感600字 西游记读后感600字高中

导读玄奘取经的故事,经历数百年的演变,于宋代形成一部《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后世学者多认为,此书是西游神魔故事见诸文字的雏形。“诗话”属于“说话四家”中“说经”一类。现存宋代话本不多,而“说经”类更少。所以

玄奘取经的故事,经历数百年的演变,于宋代形成一部《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后世学者多认为,此书是西游神魔故事见诸文字的雏形。

“诗话”属于“说话四家”中“说经”一类。现存宋代话本不多,而“说经”类更少。所以,《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不只在取经故事演变中有特殊的地位,就算在中国小说发展史上,也有重要的意义。

这本书有点糙

《大唐三藏取经诗话》顾名思义,取材于历史上玄奘赴印度求取经书一事。然而,与记载此事最早也最详尽的史传类材料《大慈恩孝三藏法师传》相对照,本书实改写多,继承少。

唐僧剧照

历史记载的玄奘,因有感于中土缺乏佛经原典,秉持求真解的宗教热忱,干犯唐朝律令,擅离国境,开始其求法之旅。

《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尽管开头残缺不存,但从内文玄奘法师自言“奉唐帝诏敕,为东土众生未有佛教,特奔是国,求请大乘”来看,结构上应该已经改换为奉诏西行取经——以受皇帝敕命始,以得经书回朝复命终。

从文学角度看,这是一本很粗糙的作品。不过,胡适先生却认为:“这部书确是《西游记》的祖宗。”他还强调书中有三点可要特别注意:“一、猴行者的加入。二、深沙神为沙和尚的影子。三、途中的妖魔灾难。”

《西游记》剧照

可以说,《大唐三藏取经诗话》虽然文学技巧上的评价并不高,但其标志了玄奘取经的历史向佛教神话过渡的完成,师徒取经集团的成形,也使得某些离奇情节具有初步轮廓。

许多描写很眼熟

《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在篇幅上较《大慈恩孝三藏法师传》短得多,少有取之于后者的历史细节,多见妖魔神异题材。

全书分上、中、下三卷,十七节。每节文字多的千六百余字,少的不满百字。

《西游记》剧照

第一节缺,所以关于玄奘出身和西行缘由,不知是如何描写的;第二节《行程遇猴行者处》,开始有猴行者加入。

第八节记玄奘遇深沙神的事,说玄奘前身两世取经,中途都被深沙神给吃了,此回,深沙神改过并化了一道金桥,用手将玄奘一行七人托过深沙。

而《西游记》第八回说沙和尚在流沙河做妖怪,正是从深沙神一段演变出来的。

《西游记》剧照

第十节玄奘与猴行者经过女人国处,女王想与玄奘成婚,让他做国主。玄奘不肯,女王无奈,恋恋不舍地送他西行,“要识女王姓名字,亲是文殊及普贤”。

这个故事在后来的《西游记》中被一分为二,成为《四圣试禅心》和《法性西来逢女国》两段故事。

第十一节入王母池处,玄奘法师命猴行者偷西王母池的蟠桃,猴行者说自己八百岁时曾偷吃十颗,被王母捉住,用铁棒痛打。

法师三次要猴行者偷桃,猴行者不敢偷,而蟠桃倒自己落下来,是一个孩儿形貌,猴行者放入手中旋数下,孩儿化成乳枣,遂吞入口中,后归东土,复吐之西川,致此地生人参。

《西游记》剧照

这段偷蟠桃和人参果的叙事,可以令读者联想到《西游记》中“孙悟空大闹蟠桃会”和“五庄观窃人参”的故事。

白骨精的原型

在《大唐三藏取经诗话》里,玄奘仍是被赞扬的正面人物,是将取经视为神圣事业的高僧;最重要的是,猴行者在战胜西行路上的艰难险阻中,已跃为主角。

且看第六节,关于火类坳头的白虎精的一段描写:

云雾之中,有一白衣妇人……猴行者曰:“我师不用前去,定是妖精。”

白骨精剧照

当猴行者说破“妇人”本是“白虎精”,那妖怪露出真相,张牙舞爪地扑过来,猴行者也勇使神通,头点天,脚踏地,手把降魔杆,战退白虎精。

那白虎精,便是白骨精的原型。这里的叙述,虽还不能与《西游记》的“三打白骨精”系列故事相比,但也紧张而有趣。

《大唐三藏取经诗话》粗糙简单,不过它已迈出取经故事文学化的第一步,纵使以后同样题材作品纷出,且千变万化,但都跳不出它所奠定的基本轮廓。

免责声明:本文章由会员“李俊明”发布如果文章侵权,请联系我们处理,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