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记原文及翻译 小石潭记原文拼音版

导读《小石潭记》柳宗元整理人流水流远一、重点字词翻译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砍伐

《小石潭记》

柳宗元

整理人:流水流远

一、重点字词翻译

从小丘西(名作状,向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竹林),闻水声,如鸣珮环(好像珮环碰撞的声音),心(以......为乐)(代如鸣珮环的水声)。(砍伐)竹取道,(名作状,向下)见小潭,水(格外)清冽(清凉)。全石以为(把......作为)底,近岸,卷石底(表修饰)出,(成为)(水中高地),为屿,为(不平的岩石),为岩。青树翠蔓(翠绿的藤蔓),蒙(缠绕)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大约)百(表示约数)头,(都)(好像)(名作状,在空中)游无所依。日光(名作状,向下)澈(穿透),影(映)石上,佁然(静止不动的样子)不动;俶尔(忽然)远逝,往来翕忽(轻快迅疾的样子)。似与游者相(逗乐,嬉戏)。

西南(名作状,向西南)(表修饰)望,(名作状,像北斗星那样)折(名作状,像蛇那样)行,明灭可见(时隐时现)。(代溪流)岸势犬牙(名作状,像狗的牙齿)差互(交错不齐),不(能够)知(代溪流)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寂静寥落)无人,(使......凄寒)神(使动用法,使......寒冷)骨,悄怆(凄凉)幽(深)。(因为)(代这)境过(凄清),不可久(停留),(于是,就)记(代小石潭景色)(表顺承)(离开)。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我)弟宗玄。隶而从(跟随着同去)者,崔氏二小生(两个年轻人),曰恕己,曰奉壹。

二、参考译文

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玉佩、玉环碰撞的声音,我心里高兴起来。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向下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周边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坻、屿、嵁、岩各种不同的形状。青葱的树,翠绿的藤蔓,蒙盖缠绕,摇曳牵连,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傍的。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头上。鱼儿静止不动,忽然又向远处游走,往来轻快迅疾,好像和游人一同欢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看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溪岸的形状像犬牙那样交错不齐,不知道它的源泉在哪里。

坐在小石潭边,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寂静寥落,空无一人,让人感到心情悲伤,寒气透骨,凄凉而幽深。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以久留,于是记录下游览经历就离开了。

同游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跟着去的有两个姓崔的年轻人,一个叫恕己,一个叫奉壹。

三、文意理解

1.作者在描写小潭源流时依次抓住岸势的参差不齐、溪身的曲折蜿蜒来写,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溪身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溪水像蛇那样蜿蜒前行,这是静止的。这样一动一静来描写小溪,准确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征。 (×)

【解析】“流动”和“静止”互换,“一动一静”改为“一静一动”

2.本文是按游览的先后顺序来写景抒情的,条理清楚。其顺序是发现小石潭→小潭源流→潭中景物→潭中气氛。全文突出地表现了“小石潭”石奇、水清、鱼活、溪流曲折、环境凄清的特点。 (×)

【解析】顺序应为“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3.第一自然段开头先写水声,采用了未见其形先闻其声的手法。第二段作者写鱼先描绘出生动的画面,再加上拟人化的手法,虽只写动态,但描绘精细,呈现出一幅幅特写镜头。(×)

【解析】第二段写鱼,不仅有“俶尔远逝,往来翕忽”的动态,也有“俗然不动”的静态,是动静结合。

4.作者游小石潭时感情随所闻所见而变化,开头心情快乐,这从作者“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以及对游鱼的那种“似与游者相乐”的描写可知:最后心情又是凄凉忧伤的,这从“寂寥无人,凄神寒骨”的描写可知。 (√)

5.本文描写景物特征异常鲜明,对景物进行了正面和侧面描绘,如为了突出小石潭“水”的特征,作者用“水尤清冽”侧面说明了水的清澈见底;写鱼在水中的情景,如“皆若空游所依”等让人感觉不到水的存在,正面说明了水的清澈透明。(×)

【解析】“水尤清冽”是正面描写,“皆若空游无所依”是侧面描写。

6.第二段中作者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来描写潭水的清澈。通过具体景物,用静止和活动的画面来写,不做一点抽象的说明,整段话没有一个字正面写到水,只是描绘出一幅面面,但又无处不在写水。(√)

7.本文是柳宗元的著名山水游记“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作者从不同角度描绘了小石潭的各种景物、着意渲染它凄寒幽怆的气氛,借景抒发自己当时寄情山水,忘我自适的心情。(×)

【解析】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时的悬凉、凄怆的情感。

8.文章对景物的描写生动形象,角度多样。文章第二段对潭中游鱼和潭水的刻画虽只寥寥几句却准确地写出游鱼的神情姿态,表现了潭水的空明澄澈。 (×)

【解析】文章第二段没有对潭水进行刻画。只是通过描写游鱼从侧面烘托了潭水的清澈。

9.从“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可以看出虽然小石潭环境清幽,但作者却感到人生处境的凄凉、冷

落,眼中的景致自然也就多了几分凄清之感,这就是常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 (√)

10.文章中用“隔”“闻”“伐”“取”“见”等动词,写出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点明小石潭人来人往,为下文写环境的“寂寥无人”“其境过清”埋下伏笔。这里写景用的是移步换景的写法。(×)

【解析】从“隔”“闻”“伐”“取”“见”等动词表明小石潭是一个不见经传的小石潭,是少有人去的荒凉地带,并不是“人来人往”。

11.本来同游的还有吴武陵、龚古、柳宗玄、崔氏二小生,可作者却说,那个地方“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是因为作者当时沉浸在寂寥无人的心境之下,并不是说真的没有人。 (√)

12.文中采用了特写镜头描绘游鱼和潭水,笔墨经济,语言优美。“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这几句描写游鱼,动静结合,充分显示出游鱼的情趣;也从正面表现出小石潭水的清澈。

(×)

【解析】从侧面表规出小石潭水的清激。

13.本文作者的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于是

他寄情山水寻找快乐;这种欢乐虽然会受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但是他依然乐观,因而乐是他感情的主调。 (×)

【解析】本文作者的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情感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14.作者将小石潭景物的幽清美与自己心境的凄清美形成强烈的对比,有力地反衬出他那种

无法摆脱的压抑心情,也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对冷酷现实的不满。(√)

世纪语文乐园:有喜欢写作的初中孩子们的作品,有愿意与学生坚持一周一稿的老师的作品,有实践后好的教育教学方法总结!

免责声明:本文章由会员“高俊林”发布如果文章侵权,请联系我们处理,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