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子当如孙仲谋 生子当如孙仲谋下一句

导读孙权是东汉末年、三国鼎立的两段历史时期不可忽视的重要人物。对于他的评价,历代文人褒贬不一。和他同时期的曹操,就对他做出了“生子当如孙仲谋”的感叹;而后世文人,如唐高宗时期的史学家朱敬则对孙权却做出了“

孙权是东汉末年、三国鼎立的两段历史时期不可忽视的重要人物。

对于他的评价,历代文人褒贬不一。

和他同时期的曹操,就对他做出了“生子当如孙仲谋”的感叹;而后世文人,如唐高宗时期的史学家朱敬则对孙权却做出了“自守未馀,何足言也”的评价。

但汪郎以为,对孙权评价最恰当的就是陈寿。

屈身忍辱,任才尚计,有勾践之奇,英人之杰矣。故能自擅江表,成鼎峙之业。然性多嫌忌,果于杀戮,暨臻末年,弥以滋甚。至于谗说殄行,胤嗣废毙,岂所谓赐厥孙谋以燕冀于者哉?---《三国志.吴书》

我们不去讨论孙权老年时期的昏庸,只说他年轻时的表现,即第一次真正以江东之主的身份出现在文官武将面前时,完全具备高水准的政治水平,那就是作秀!

孙权

汉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江东霸主孙策遇刺,临死之前将自己打下的地盘托付给了弟弟孙权,他希望十八岁的弟弟能够承担起振兴江东孙家的重任,留下了一句“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的遗言,便驾鹤西去了。

然而真的如此吗?事实上,孙策留下的是一个危机重重的江东!

建安五年,曹操在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各路军阀拥兵自重,混战不休,但有一点都是大家必须遵守的,即天下之主依然是大汉皇帝刘协(当然像袁术这样公然称帝,目光短浅的毕竟少数)。

此时的孙家虽然占据江东六郡,但对地方的控制并不稳固。

他不像曹操,手中有皇帝这张王牌;也不像袁绍、袁术两兄弟,有及其雄厚的家族背景。事实上,他能进入江东,名义上打着的还是袁术的旗号。

策乃说术,乞助景等平定江东。术表策为折冲校尉,行殄寇将军,兵财千余,骑数十匹,宾客愿从者数百人。---《三国志.吴书》

如果不是袁术擅自称帝,江东还不一定能够脱离袁术的掌控,毕竟在当时,道义是非常重要的。

时袁术僭号,策以书责而绝之。曹公表策为讨逆将军,封为吴侯。---《三国志.吴书》

不过,现实的问题依然摆在孙策的眼前,他要巩固江东,他要在这场天下称霸中取得最大的有利条件,就必须乘曹操和袁绍之间发动战争时,偷袭许昌,把汉帝刘协抢到江东,以取得名分上的大义。

所以,从孙策踏入江东开始就一直处于军事备战期,根本没有来得及对江东进行消化。而且他的草头班子也才刚刚搭建,一切都是草创,除了只看到"挟天子以令诸侯"带来的政治回报外,还没有做好未来的打算!

所以,江东六郡事实上对孙家的忠诚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高。

是时,惟有会稽、吴郡、丹杨、豫章、庐陵,然深险之地犹未尽从,而天下英豪布在州郡,宾旅寄寓之士以安危去就为意,未有君臣之固。---《三国志.吴书》

故而,孙策在世时,能依靠自身的豪气和武力镇住这帮心思异动的一郡刺史,毕竟江东是他打下来的,但孙权就不一定了。

这也是孙权上位后面临的政治危机,稍有不慎,江东崩溃,大家都会跑到曹操那边去了,皇帝在许昌,这是天下道统、大义,拦不住的。

孙权很清楚这一点,也看得透彻!

外放的刺史有各自的小心思,那么江东智囊团呢,是否也存在着各自的小算盘呢?这一点,孙权没有把握,所以他需要试探!

因为江东这块肥肉是他哥哥打下的,而他是捡现成的。所以他需要看看身边的这些文人谋士们是否真心辅佐他。

怎么做的?很简单学习楚庄王。只不过孙权采取的是另一种方式,即在孙策的灵堂上大哭,以示自己内心的悲痛,甚至一度哭得喘不过气来,把江东政务、军事、民政等统统抛在了一边不管不顾。

策薨,以事授权,权哭未及息。---《三国志.吴书》

这就引起了文人谋士的愤怒!

悲伤是需要的,但现在更需要做的是化悲痛为力量,怎么能哭上瘾了呢!

第一个忍不住的就是长史张昭,也是江东资格最老的谋士。

他指着孙权的鼻子大骂,在这种奸佞遍地的特殊情况下,你不去巡视政务,不去整顿军事,就知道一味的哭,知道的人知道你是顾着礼制,念着亲情;不知道的还以为你要让权,拱手把江东送出去。这是傻子才去做的事情!

策长史张昭谓权曰:“孝廉,此宁哭时邪?且周公立法而伯禽不师,非欲违父,时不得行也。况今奸宄竞逐,豺狼满道,乃欲哀亲戚,顾礼制,是犹开门而揖盗,未可以为仁也。”---《三国志.吴书》

张昭这番话可以说是发自内心的,作为江东文臣谋士的首脑,他的话可以代表这一群体已经认同了孙策的遗言,视孙权为第二任江东之主。

在这样的一场作秀之下,孙权转移了心情,开始号令江东诸将文臣,迎来了他独立当政后的第一仗。

而这一战,江东之主正式易名!

【我是江东汪郎,带给你不一样的历史视觉!坚持原创,喜欢我就请关注我吧!】

免责声明:本文章由会员“丁俊”发布如果文章侵权,请联系我们处理,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