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电科大教授团队运用人工智能让“老电影”焕新

导读现如今人工智能技术已经在很多领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像是在之前的疫情期间我们就看到了人工智能的能力,的确帮助了很多的疫情
 
       现如今人工智能技术已经在很多领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像是在之前的疫情期间我们就看到了人工智能的能力,的确帮助了很多的疫情防控人员解决了一些问题,也方便了工作。但是实际上人工智能技术能够做的事情还有更多,人工智能技术也能够帮助恢复老电影和比较早期的历史影响资料。

大量经典电影的老胶片由于保存时间过长、存档环境欠佳或使用不当等因素,存在划痕、霉斑、油渍等多种损伤。近日,针对这个问题的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创业项目《AI看红影—历史影像智能修复系统》晋级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财经频道《创业英雄汇》总决选,与全国优秀创业者同台竞技。负责人吴家骥教授在北京参加节目录制,并获得多份投资意向。

能把历史影像修复为高清彩色

“记得有一次,我去延安博物馆参观,了解到很多珍贵的资料很难以原貌保存。不光延安博物馆,市面上还有很多珍贵的历史影像、经典的老旧影片急待数字化修复,迫切需要留存历史,留存时光。”吴家骥讲道。

仅在中国电影资料馆,就保存了自1922年以来的3万多部中国电影的老胶片。这些有画质问题的老电影在高清播出以后,亟需对画面进行修复完善。但当前市场上老电影修复主要是使用人工修复,不仅需要支付高昂人工成本,而且需要等待漫长的修复时间。这样的“高成本”“低效率”使得老电影人工修复之路举步维艰。

博物馆这些珍贵的历史影像资料给吴教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2017年开始,吴家骥带着他的团队去设计、打磨AI修复影像系统,研究从黑白到彩色、低清到超清等影像的数字化修复,目前团队已经发表相关学术论文10余篇、获得4项国家发明专利。在项目的持续进展中,除研究生的研发,还有更多的本科生和创新创业实验班的同学们陆续加入,2019年,项目获得了第五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陕西赛区“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金奖。

吴家骥教授团队正在改变着这一切。团队依托在人工智能、视频语义理解、计算机视觉与图像识别领域的积累,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视频修复领域,致力于为用户提供高质量、低成本、快速便捷的修复服务,把历史影像修复为高清彩色,甚至超清的标准,帮助更多经典影像重返大众视野。

“AI看红影”基于人工智能技术,以视频语义理解为基础,用户仅需要设置分辨率和色彩饱和度等参数,即可以把历史影像快速、精准地清晰化和彩色化。采用该系统精修一帧画面仅仅需要两三秒即可完成,而人工修复则需要两三个小时。如果修复一部90分钟的电影,10个专业人员同时手工修复,也至少需要花费数月的时间,而该系统通过人工智能技术,1个人仅仅需要几天时间就可以完成。

正抓紧完成多媒体上线试运营

“为了适应中国电影场景中人物和物品特性,以及艺术特点,我们的AI系统训练了30余部电影,实现了超分辨、去噪、曝光平衡、上色和划痕修复等一系列老红影像精准修复。”对于“AI看红影”的设计,吴家骥非常重视它在中国电影场景中的应用,专门建立了具有中国电影特色的训练数据库,力求最真实、贴切地修复中国电影。

此后,团队进一步完善产品,获得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教育部副部长钟登华、高教司司长吴岩等领导来该校调研听取项目汇报后,对项目给予了一致认可。

目前,团队正在抓紧完成网页端、手机端的上线试运营,开始为更多用户提供方便快捷的历史影像修复应用,进而帮助更多用户完成快捷精准的历史影像修复工作。

下一步,“AI看红影”将以智能修复为核心,满足社会和行业的实际应用需求,提供以语义化为基础的历史电影精细修复方案,让经典不会因为时间的流逝而消失。

免责声明:本文章由会员“马同林”发布如果文章侵权,请联系我们处理,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于本站联系